专访北京丁克家庭:养儿并不防老,无人送终不可怕

来源:admin 更新时间:2023-11-02 点击数:104

每天耕耘最有趣、最实用的心理学

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,在最基础的层面离不开一代一代人的繁衍和继承。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而言,代际关系更是建立在生儿育女和代际交往的前提下的。

所以在中国文化当中,有诸多关于晚辈对于长辈的义务规训,比如“养儿防老”“乌鸦吐哺,羊羔跪乳”“父母在不远游”等谚语,意在表达子女对于父母的一种必要的责任:为父母养老送终。

于是就在一重重“养育-回馈”关系的互动之下,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几千年。时至今日,这样的观念仍然影响着大多数人们。

父母养育子女,以及子女反过来赡养父母,已经是一种不争的事实了。直到“丁克”的观念传到国内来。

新观念与旧传统

所谓“丁克”,是英文词汇DINK的音译,DINK取自于“double income no kids”(夫妻双方都有收入却无子女)的首字母,指的是那些双方都有稳定收入,却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不生育的夫妻。

这种观念源自于西方,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时进入中国,为人们所熟知,同时也有许多人开始选择这种生活方式。

首先要思考的一点是,为什么这种新型的生活方式之前并没有源自于中国?又为什么一经出现,就受到了某些夫妻的青睐?

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,中国人是比较重视集体的。从古至今,“家和万事兴”“阖家欢乐”等家庭观念就是我们所秉承的,这也能够很好的解释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的“差序格局”。

相对应的,西方文明,尤其是欧美国家,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基督文化上的,相对而言更重视个体,强调自由和平等。

很多西方的夫妻在结婚之后,也仍然保持着“各过各的”状态,甚至连吃饭都是“AA制”。东西方在这一点上差距迥异。

所以西方会出现“丁克”的现象自然不意外——夫妻双方希望能够拥有更高的生活品质,减少各种支出,所以不愿意生孩子,这也是符合他们价值观的。

然而在中国,现实生活是一方面,传统观念的影响又是一方面——在我们看来,子女是自己和家族的延续,既然已经将他们带到世界上来,就要好生对待。

但不排除部分人思想更开放、更加注重现实,决定选择“丁克”的生活方式。

案例:选择生活方式的夫妻

相关数据调查显示,截止到2021年5月,我国大中城市当中存在约60万丁克家庭。以上海为例,丁克家庭占到家庭总数的12.4%。

在众多丁克家庭成员之中,有一户丁克长达十四年的家庭在接受访谈时表示:生育与否在他们看来只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。

在作出这样的决定之后,自然也是听到了不少反对甚至是批判的声音:老了没人送终有你们后悔的;一看就是身体不行,生不了孩子;不给家里延续香火,要“绝后”了云云。

庆幸的是夫妻二人的意见是相同的,在做出决定之后两口子都没有后悔,相反,由于没有子女的存在,所以夫妻二人倒是有更多的时间能够和彼此相处,感情状态相比于婚前甚至还更加亲密了。

他们表示这证明子女并不是婚姻的唯一纽带,感情状态不一定要靠子女去维系。至于养老,他们认为,即便是有子女,等到自己年老之时,子女的赡养也只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减少自己精神上的痛苦,最终自己也还是会离世。所以只要想开一点,也就无所谓了。

讨论:个人选择还是集体选择

看完了案例,我们不妨再回到文章开始的话题上——丁克源自于重视个体的西方,这种生活方式在讲究集体的中国,是否有其存在的文化土壤?

答案是否定的。

从案例当中夫妻受到的“阻力”我们也可以发现,想要丁克面对的消极影响更多一些。因为我们的家庭不只有自己,也不只有夫妻两人,还有双方的父母,以及完整的家庭和社交网。

如果夫妻两人能够做到只要顾得住自己,就无所谓其他人的话,那么选择更加“自由”的丁克,也是无可厚非的;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生育不仅仅是为了延续一份爱,更是为了让家庭完整,让文化和生命延续。

所以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,还是要看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决定。如果没有特殊情况,最好还是不要为了自己的“自由”而忽视其他亲人的感受。

- The End -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

Copyright © 2002-2030 广州孕育无忧代孕广州孕育无忧代孕网站地图sitemap.xml tag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