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藩镇割据:渔阳鼙鼓动地来,节度使制度让大唐由盛转衰

来源:admin 更新时间:2024-04-10 点击数:729

盛世大唐,转瞬崩塌

渔阳鼙鼓动地来

大唐天宝十四年(公元755年)十一月初九日,时任河东、范阳、平卢三镇节度使、并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的安禄山,打出了以诛灭杨国忠为名的讨伐行动,于范阳起兵南下竖起了叛旗。

安禄山的叛乱,行动迅速,一路南下,唐玄宗李隆基仓促之间,接连应对失策。眼见形势不妙,唐玄宗李隆基终于在天宝十五年(公元756年)的六月十二日,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合禁军,带着杨贵妃姐妹、部分皇子、王妃、公主以及杨国忠等近臣,匆匆忙忙逃离长安一路往西而去。

至此之后,直到至德二年(公元757年)的十月,唐肃宗李亨收复两京,叛军退往河北,唐朝中央政府对藩镇姑息而委曲求全,大唐逐渐开始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。

渔阳鼙鼓动地来

由二级制到三级制

唐朝建国之后,其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承袭隋朝的州(郡)县二级制度,地方实行州县二级制度。

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,因为天下州县较多,所以李世民根据当时的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关内、河南、河东、河北、山南、陇右、淮南、江南、剑南和岭南十道。

十道起初只是一个为了方便管理而设置的地理区划概念,到了唐高宗、武周时期逐渐形成了监察区域性质,所委派的监察官员,也由原来的临时性质转为常设性质。

各道的长官称为采访处置使,由他们负责监察区域内的监察事务。不久,采访处置使还部分身兼各道重要州的刺史,由此开始涉及行政事务。

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,更是将十道变成十五道,逐渐形成了“道-州-县”三级的地方制度。

带着唐朝由盛而衰的唐玄宗

随着唐朝前期的战事频繁,唐朝在边疆区域设立节度使辖区,以用于统辖管区内的军事事务。

特别是唐玄宗时,为应对复杂的边疆形势,唐玄宗开元年间更设置了八个节度使,天宝年间则增加为十个节度使。

当时由于府兵制已经彻底崩坏,在当时的军队比例上,唐朝中央只掌握十万禁军,余下四十九万大军则集中在边镇手中。为了应对战事,唐玄宗不断重用边镇的胡人节度使,使得节度使更逐步身兼军、政、监、财大权,其权力进一步扩大。

就比如安禄山,他时任河东、范阳、平卢三镇节度使、并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,唐玄宗将节度使的辖区和道的辖区合二为一,形成了一种“道—藩镇—州—县”的四级制度。

马嵬驿之变,杨贵妃香消玉殒

不过在安史之乱之后,道这种机制已经完全崩坏,朝廷派出的采访处置使根本控制不了各个藩镇,因为安禄山的先例,而朝廷也不敢直接从藩镇当中授予采访处置使的大权。

于是乎,这尴尬的四级制度终于在唐肃宗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被罢黜了,朝廷改道采访处置使为各藩镇观察处置使,由各藩镇的节度使、防御使或经略使来兼任。

至此,唐朝的地方制度转而成为了“藩镇—州—县”三级制度,而藩镇节度使的数量随即也激增到了四五十个。

藩镇割据局面

藩镇的割据局面

藩镇的节度使拥兵自重,大者管辖十多个州,小者管理三四个州,彼此之间相互征伐,割州据土、世袭传承,俨然成为了无数个独立王国,而大唐的皇帝却沦为了周天子。

在唐肃宗此后的唐朝皇帝,稍有大志的皇帝如唐代宗、唐德宗、唐宪宗、唐武宗等都曾经试图削弱藩镇。

特别是唐宪宗时,还提出了将藩镇节度使的财权和军权进行剥离的方法,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。

唐朝的削藩行动

唐僖宗乾符元年(公元874年)更是爆发了王仙芝和黄巢起义。

在藩镇割据和农民大起义的双重打击之下,唐朝逐渐走向灭亡。

起义被平定之后,大唐的统治虽然没有被完全推翻,但是此时的朝廷权威尽失,政权更是几近土崩瓦解。

在大乱当中兴起的新兴势力如朱温、李克用,开始打破原有藩镇割据的局面,进而不断的加剧兼并藩镇。

最终藩镇虽然大幅减少了,可唐朝也走向了末日。

五代十国初期形势

唐哀帝天祐四年(公元907年),朱温篡唐,称帝建梁,唐亡。

Copyright © 2002-2030 广州孕育无忧代孕广州孕育无忧代孕网站地图sitemap.xml tag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