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爱到恨,作者曹雪芹对秦可卿的情感,为何产生了如此大的转变?

来源:admin 更新时间:2023-12-11 点击数:166

秦可卿与公公贾珍的不伦关系,是读者所公认的。这样的关系,哪怕放在现代社会,也会被唾沫星子淹死,但在书中所描写的那个规矩极严的贾府,可卿却得到了合府称颂,这到底是为何呢?

我们先来看书中是如何描述合府称颂的。这段描述在第十三回,秦可卿死讯传来:

看看这段话中的用词:“素日孝顺”、“素日和睦亲密”、“素日慈爱”、“素日怜贫惜贱,慈老爱幼”,每个溢美之词前都有一个“素日”。什么是“素日”?即平素、平常、经常,也就是说不是偶尔为之,而是经常这样做,是日常做法。

这样一个周到完美之人,怎能不让人爱?

但是,《易经》告诉我们:世间有完美的存在,但完美只存在于某一瞬间,无法维持长期的完美。

因此,这样的完美,反而更容易让人起疑:她是怎么做到完美的?

我们结合作者写给她的判词,就能找到答案:通过对她的描述,作者阐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,“假作真时真亦假”。

从少年宝玉到成年曹雪芹,作者经历了对秦可卿由爱到恨的转变

秦可卿是宝玉的性启蒙者,在宝玉初潮到来时,正好是成熟的秦可卿引他去午睡,而且把他带入了极具情色环境的卧室。

这段描写,就像从艳情小说中摘录而来,而武则天、赵飞燕、杨太真、寿昌公主、同昌公主,都是当时艳情小说的主人公。

第二十三回,茗烟从坊间带给宝玉的书,正是这样的艳情小说:“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,合德,武则天,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,引宝玉看”。

这个环境,非常符合宝玉当时的心理需求,于是,宝玉在这里做了一个美好的春梦,并把他的初潮遗落在秦可卿的床上。

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宝玉,对成熟女性充满着向往,秦可卿满足了他所有的想像:兼具钗黛之美——“乳名兼美”,“其鲜艳妩媚,有似乎宝钗,风流袅娜,则又如黛玉”,却又拥有钗黛还不具备的成熟女性的风韵——“字可卿”,即秦可卿。但这种心理是隐秘的,不可为外人道。因此,当听闻秦可卿逝去,宝玉“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,哇的一声,直奔出一口血来”。这是真的痛,而且是急痛之下的生理反应。

这是宝玉对可卿的爱,是荷尔蒙作用下的爱。

但是,成年后的宝玉,即作者曹雪芹,却在秦可卿的判词中对她极尽批判,丝毫看不出爱意,反而充满了恨意。

“好事终”,贾府的好事,终结于秦可卿!还有比这更重的批判吗?

是什么让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如此大的转变?

成年后的他,不再是那个沉湎于风花雪月的少年公子,懂得了秦可卿这种女人最容易对男人造成心智上的侵蚀,从而走向败家之路,“家事消亡首罪宁,宿孽总因情”,秦可卿不但引诱得贾珍奢靡腐败,而且让少年宝玉迷失了心智。贾珍和宝玉,都是败家的纨绔,对秦可卿的批判,即是对贾珍和宝玉的批判,也是曹雪芹的自悔和自悟。

因此,在脂砚斋强烈要求删减可卿“淫丧天香楼”的情节时,虽然曹雪芹进行了改写,把“淫丧”改为病死,但他还是意难平,无法抑止心中对可卿的恨,于是留下了很多“淫丧”的痕迹,比如判词中的“擅风情,秉月貌,便是败家的根本”;比如情节中的“合家皆知,无不纳罕,都有些疑心”;还比如请禅僧超度时,“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”。有人说这些未删减干净的情节是作者的疏漏,我却认为是作者有意为之,因为她并不想为秦可卿的行为做掩饰,同时也说明他对可卿恨到了极致,无法原谅。

也是因为要求曹雪芹删减的行为,让后世诸多读者对脂砚斋颇有微词。

批书人干涉创作者,这本是越界行为,何况对这些情节的删减,已严重影响了全书的思想性。幸好作者没有删尽,留下了这些痕迹,才让有心的读者能读到作者的原意。

这样一个让作者恨到了骨子里的人,却得到了“阖府称赞”,这是作者改写时的有意为之,还是原来情节中就有的?通过文本分析,这属于原本就有的情节可能性更大,因为它体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:“假作真时真亦假。”

秦可卿拥有真假两张面孔,作者通过她,揭开了全书以假作真的序幕

秦可卿之死,是因为焦大的醉骂捅破了她的丑事,“每日家偷狗戏鸡,爬灰的爬灰,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”。“每日家”和上面的“素日”正好对应,都是指日常行为,只是一个在阳光下进行,一个在黑夜里行动。

焦大的这番话,彻底戳破了可卿努力维持的完美人设,让她没有颜面再活下去,于是选择了自杀。这充分说明,秦可卿非常在意面子。这也正是她努力表现完美的原因,容不得有半句微词。
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,心里越有鬼的人,越要通过努力表现来掩盖。所以,完美的人并不存在,越是看起来完美的人,内心越可能存在丑恶。

她掩盖得非常好,不但贾母被她成功骗过,认为她“是个极妥当的人”,是“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”。除了贾母被她骗过,宁府中人也被她骗过。

这个细节极为重要,把它和秦可卿的判词结合来看,就能得出“假作真时真亦假”的结论:大家都只看到了她表面的假,如果有人说她“淫”,都不会相信,而只相信她营造出来的假,从而以假作真,却把真当假。

这便给全书定下了一个基调:如果读者只相信眼前所见,那就是以假为真,看不到隐藏在假象后的真相了。比如宝玉所经历的一切,都是梦幻般的假象,是作者所批判的;同理,宝玉努力抗拒的,想要远离的,才是现实中的真相,是作者所颂扬的。

“假作真时真亦假”,是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对联,而太虚幻境是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之托用来警示宝玉的。

然后,宝玉在秦可卿的带领下,亲眼看到了她的两张面孔:先看到了上房中催人奋进的《燃藜图》,后看到了卧室里只有艳情小说才会出现的布置。

最后,宝玉又听到了焦大的醉骂,这是再次对宝玉的提醒,提醒他通过秦可卿的真假两面,识别围绕在他身边的真假,以及他自我认知中的真假。

可惜,“痴儿竟尚未悟”,这么多的警示,都没能把沉湎于风月的宝玉唤醒,以至于他在虚幻的大观园里消磨掉了最好的年华。

秦可卿的真假两张面孔,揭开了全书以假作真的序幕,宝玉未悟,作者希望广大读者能悟,不要以假作真,而要看清假象,得到真相。

何为假?何为真?作者没有明说,刻意留给读者见仁见智。

相关阅读:

《红楼梦》|红楼一梦,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?多少读者误入歧途

《红楼梦》|人设崩塌,性格风流才是秦可卿的真面目

《红楼梦》|不必怀疑,贾珍对可卿,是用情至深的真爱

Copyright © 2002-2030 广州孕育无忧代孕广州孕育无忧代孕网站地图sitemap.xml tag列表